2009年3月12日 星期四

三月十三 about Goffman

讀完Goffman的the representation of self in everyday life,對自己感到嘲諷,對世界也感到嘲諷。Goffman接著互動論的傳統,在Mead討論社會過程中所產生的自我之後,又將這種過程更具象地討論。這本書中的前提幾乎是直接把Mead書中的前提拿來用,在這樣的前提下:我知道他人對於我什麼樣的舉動會做出什麼樣的反應,而我自己在這樣的舉動下會做出同樣的反應,來說在各種情境中人的行為被怎樣地規範,而且還是有意識地運用這種規範來傳遞要讓他人對自己產生的印象。
在前提下,我們可以確定某些互動模式會被確定下來,在Mead的書中被比較沒有系統地表達成他人態度或者社會態度,而在Goffman的書中被表達為情境定義。我覺得這個詞用的不錯,一個已經有互動慣性的情境,我們會去定義自己當下處於什麼樣的情境,而情境本身決定了所有人的角色(包括觀眾的角色)、互動模式,當有人脫序演出時就會使所有在場人感到窘迫。(所以這種行為對於情境的符應就這樣順利地和道德或者禮儀掛勾了)

我們之間的差別,僅僅在於有些人對於情境定義很敏感且快速,並且熟練地知道這個情境裡所被期待的所有角色和對角色的規範。
我們這組期末報告要做Goffman,我覺得滿好的,反正我經驗豐富並且很有心得。
這,只能當作自嘲了。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