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5月19日 星期二

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整理

Habermas溝通行動理論

Habermas在資產階級公共領域,是因為對於身份不平等而形成的。公共領域是用市民社會和經濟去批判公共權威領域,是從私領域建立起來以對抗公共權威領域,但是這只適用於早期資本主義,到了晚期資本主義、甚至現在,就會看到資產階級本身變成了公共權威領域的人,或者和公共權威領域關係密切。導致市民社會被架空,經濟和政治反而回過來控制市民社會。生活世界被系統殖民,系統整合(非人與人關係)漸漸取代社會整合(人與人的關係)
,而系統本身被經濟和政治所支配,資產主義基本上變成了政治權威或者與政治權威密切關係。新聞媒體作為媒介也被控制。

因此,Habermas必須改變理論,從不同面相著手處理晚期資本主義社會對於公共權威的批判。Habermas用了Husserl的生活世界概念,並且從語言學著手,從生活世界重新建立語言、交往的有效性條件。將人的互動分為兩種:言語、行動。這兩種各有不同方式達到合理性。
要討論這些東西的合理性,因為Habermas想要用建構出這些行為、各場域語用論證形式的不同合理有效性,來建構語言作為互動中介,具有相對自主性,用語言內相對自主的邏輯建構規範或者有效性來規範公共權威領域。

在從公共領域轉為溝通行動理論時:
從主張主體性轉為相對主體性;(公共領域中強調每個人以主體進入,而溝通強調相對主體)
從勞動轉為互動
從政治經濟社會轉為消費社會(文化變得重要)
從生產轉為生產關係

Habermas區分了三個領域客觀世界、生活世界、主觀世界,生活世界是由共同交往、溝通,讓我們確定建立在相同知識背景基礎上的世界。生活世界所對應的合理性是truth,而客觀世界所對應的是rightness,主觀世界是authenticity。之所以如此,是因為生活世界是確立生活在擁有相對自主性的世界,重點在其間的真假,而客觀世界是符應上的對錯(建立價值規範),主觀合理性是真誠與否的問題。在這三個領域,以及三個領域下的次領域中建立不同的argument form就能夠產生規則,並且形成自律(autonomy)。在這種分領域討論是回到康德傳統,而非馬克思和黑格爾希望論述整體性(totality)。雖然Habermas繼承Marx的歷史唯物論,要以互動來解釋馬克思勞動無法解釋的部份。

Habermas希望在各個次領域建構出argument form,不同對合理性的有效規則,所遇到的一些問題是:如何具有規範性?但因為Habermas所主張的語言學傳統是用Universal Pragmatism,是在語用中建構規範,也就是形成傳統、或者透過語言形成相對自主的規範。溝通行動理論大概的概念就在於以語言為中界建立相對自主的合理性規範,而合理性問題是到資本主義社會產生出來的,因為生活世界理性化和社會理性化之間的衝突,所以建立可理解的有效規則作為有效性基礎。

自己認為,這個概念可能源於Wittgenstein的Language game,但是Witt的Language game概念是相對抽象地在處理整體語言規則問題,所有場域語言都有著相同與不同,有家族相似性,也都有不同的規則,但這些規則並非無法跨越的鴻溝。Habermas把這個概念具體變成哪個次領域會因為什麼條件而具有什麼規範,自己覺得這種講法蠻危險的。

1 則留言:

匿名 提到...

看完全文 感覺 你不懂哈伯瑪斯的理論 要多認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