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赤腳走上文明的尖銳:我在巴黎求學的第一年

我來到巴黎求學的第一年,赤腳走上文明的尖銳,磨練讓我變成了下一個尖銳,
而下一年的自己就踩上自己的尖銳。

七月十五號,我一個人來到巴黎。一個人,也很刻意讓自己一個人。人傾向於尋找安全感,並居住在港灣,我一如往常反其道而行,必須讓自己暴露在最沒安全感的環境中,才能變成兩棲動物。剛下飛機,法文學了一年三四個月,非常窒礙難行。在三個星期的高師暑期課程中我學到了一件事情,兩年講出流利的法文並不是不可能,即便我的條件如此惡劣原因是當時有個俄羅斯女孩跟我說他學了兩年的法文卻已經可以上哲學課和老師對談如流,當然後來才發現人家根本就是讀俄羅斯的法國學校的。

如果夠勇敢,如果來巴黎是為了學習,找個天主教foyer系統多人房間是個最好的選擇。

三個星期後,我搬到了這個天主教私人宿舍的一間四人房。學期開始後,每一天的每一刻壓力都很大,大概只有在睡夢中有點休息。九月底十月,宿舍中開始有非常大量的法國年輕女孩入住,我的三個室友都是法國19歲的女孩,兩個都在預科。宿舍中有約二十個預科學生,和一些大學、研究生,因此我才對於法國的學制有多一點點瞭解。宿舍早餐供應:法國傳統早餐,棍子麵包、果醬、牛奶、咖啡,麵包的品質差到無與倫比,七點到九點,全自助。(我每次跟別人說大家都說聽起來很豐盛,我忘了應該照個照片)晚餐七點半,非常簡樸(聽說有時十分難吃但我已經習慣到舌頭壞掉了,無感)。也就是說在我這段宿舍生活中,在學校跟法國人一起上課、放學房間只能講法文、吃飯大家一起吃也講法文時時刻刻都只能講法文。壓力很大常常勉強自己說話,在學校也是。但法文因此進步很快。

在巴黎天主教大學哲學系的一年十分有趣,進入大學跟他們二三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讀書,跟他們一起以同樣的方式考試連字典都不能有。我記得學期開始前我自己唸完了兩本法文哲學經典,一本是笛卡兒的沉思錄另一本是Koyre的封閉宇宙到無限世界,當時唸的仍然很慢。開始上課後,老師講話都非常快,就如所有法國人,快又低語的法文使人崩潰,一點也不浪漫。剛開始每次上課都必須非常專注,下課後累到快倒下,不錄音、狂找老師們的引用書籍來看,加上自己書單上的十多本書,每天都非常密集地閱讀。但中間還是這個上學期的畢業論文讓我突破了很多,雖然壓力大的焦頭爛額(字面上,真的爛額)。為了請指導論文的老師之後幫我寫推薦信、為了成績好看、為了自己的自尊,整個學期像瘋了一樣地唸書,整個聖誕假期就只有聖誕夜當晚去和朋友玩。唸完了三本半傅科的書,五六篇傅科的文章、二十篇左右的期刊論文、五六本二手詮釋和參考文獻的部份,一直到假期結束寫完了三十頁,考完試後繼續寫整個寒假也在寫,終於寫完了五十頁的小論文。第一學期的考試,全都是dissertation,一個題目讓你寫一篇文章,當時還不太會寫,就只抓到了一點原則,就是邏輯要融貫。成績相當亮麗,大概是班上五六名左右。而小論文也拿了18分,附上教授非常簡樸感人的推薦信,他在私人信件中對我說,對我來說,你具有所有高師學生所具備的能力。

第二學期很混亂、很多假期。考完第一學期的期末考緊接著就是第二學期,而寒假是第二學期開始後三星期才放假,之後的春假又是十天假期,全都在寫申請高師國際甄選的文件自己踏踏實實地讀通了一些書,自己對於幾個作者的詮釋得到肯定,至少當時覺得自己能力足夠當這所學校的學生。但顯然他們想錄取的並不是這樣的學生,落榜之後花了很多時間處理混亂的未來。十門課程:中世紀哲學、知識論、法國現象學、美學、康德、笛卡兒學派、形上學時間問題以中世紀作者為討論、存有論文獻閱讀、拉丁文、dissertation課程、大學學術能力,課多到在落榜之後有點無力兼顧。為了申請明年學校 ,寫信和一些教授討論甚至和教授見面討論,仍然讓我找回了些信心。最後第二學期的考試準備工作無法與第一學期相比,不過也因為自己法文大幅度地進步,加上跟兩個老師自己練習寫了四五篇dissertation知道怎麼安排論證而有些油條了。成績明顯不如上學期口試更只能說是個錯愕。不過我的知識論老師(上學期論文指導老師)的課我仍然拿了高分,自己擔心半天的法國現象學居然也拿了不錯的成績,兩個中世紀的課也沒有很慘烈終歸一句,仍然是全都過關了。

在法國的第一年生活上其實有許多不舒適,但啃了幾個月的爛麵包以後也全面法國化了,大多數的時間不常出去玩,有些朋友但也推遲很多邀約,每天面對自己讀書,是很孤單。但就如翁山蘇基說他被軟禁的時候時常冥想,孤獨,才能夠聽見更多自己的聲音。(這句話實在太Augustin了)也因為一直自己一個人不常答應別人的邀約,所以做研究也才有所領悟,真正喜歡上了做研究的感覺,自己的思緒可以不被干擾不被打斷,累積一段時間才會迸發出一些超越自己舊有層次的東西,就會重新認識一本書一個人。簡簡單單。很虔誠地奉上所有時間閱讀,最終看到它對你眨了一下眼。巴黎男人很愛亞洲女人,他們愛搭訕,我愛練法文,我很願意聊天但從不給電話從不答應任何邀約。聊聊嘛,social一下挺好。也許是懷著點自大,但來法國的一年至今的缺憾,還沒認識到真正讓我覺得厲害的人,但大概是自己過度驕傲覺得自己可以不斷超越自己。

今年眼看結束了,來年自己許下了24歲願望自己必須拼了命努力。
自己變成自己最尖銳的絆腳石,就是該擾動安全網的時候,必須一直把自己擺回那個最不穩定的狀態中,才能重新長出些新東西來。就如我對胡賽爾懸擱自然態度的論述一般:這是個無止盡的工作。所以才說「未央」。

這年的閱讀成果:

Bourdieu, Pierre (2004),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Deleuze, Gilles (1986), Foucault. (未完)

Foucault, Michel (1969a), L' archéologie du savoir (Bibliothèque des sciences humaines; Paris:

Gallimard) 279p.

--- (1971), L'ordre du discours : leçon inaugurale au Collège de France prononcée le 2 décembre 1970

--- (1990),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Foucault, Michel, et al. (2011), Leçons sur la volonté de savoir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70-1971

Hacking, Ian (2002), Historical ontology

The emergence of probability

Revel, Judith (2002), Le vocabulaire de Foucault

Wotling, Patrick (2008), La philosophie de l'esprit libre introduction à Nietzsche (未完)

Aristote (1990). Ethique à Nicomaque (未完)

Bachelard, G. (1989).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contribution à une psychanalyse de la connaissance objective.

Hadot, P. (2008). 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Koyré, A. (1991). Du monde clos à l'univers infini

Nietzsche, F. (1990). La Généalogie de la morale présentation et commentaires,

Levinas, L’ethique et l’infini (看不懂)

Merleau-Ponty, L’œil et l’esprit (看不懂)

Janicaud, La phenomenologie dans tous ses etats (半懂)

Descartes, La Meditation metaphysique

其他太過斷簡殘篇反正都得重讀也不用列了,尤其是上課那些章節

期刊或文選

Bambach, Charles R. (1995), Heidegger, Dilthey and the crisis of historic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XII-297.

Bilen, Osman (2001),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oblem of relativism in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e. Series I, Culture and

values;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v, 211 p.

Billouet, Pierre (1999), Foucault (2, réimprimée edn.: Société d'édition les Belles Lettres).

Clouser, Roy (1997), 'A Critique of Historicism', Crítica: Revista Hispanoamericana de Filosofía, 29 (85),

41-64.

Da Silva, Emmanuel, et al. (2003), Lectures de Michel Foucault Vol. 2 Foucault et la philosophie textes

réunis par Emmanuel Da Silva (Théoria; Lyon: ENS éd.) 134.

Grene, Marjorie (1978), 'The Paradoxes of Historic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 (1), 15-36.

Han, Béatrice (2003), 'L’a priori historique selon Michel Foucault : difficultés archéologiques', in

Emmanuel da Silva (ed.), Lectures de Michel Foucault (2; Lyon: ENS éd.), 134.

Hoy, David Couzens and Colson, Jacques (1989), Michel Foucault, lectures critiques trad. de l'anglais

par Jacques Colson (Le Point philosophique; Paris, Bruxelles: Éd. universitaires, De Boeck

université) 265.

Makkreel, Rudolf A. (1990), 'Traditional Historicism,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icity,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New Literary History, 21 (4), 977-91.

Tapper, Bonno (Jul., 1925), 'Dilthey's Methodology of the Geisteswissenschafte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34 (No. 4), 333-49.

Wacquant, Loïc (2006), 'PIERRE BOURDIEU', Key Contemporary Thinkers, 5 (May), 215-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