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遷移者(工作用廢棄稿)

易博士出版社工作之廢棄作品


大標:遷移者
副標:國際人口遷移概況面面觀
前言(50-70):
二十一世紀,由於交通工具不斷進展,人口的國際遷移已在全球各地對經濟、文化、政治、政府上引發許多改變,造成許多影響。而島國台灣,本身歷史就是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史,加上近年來新移民和移工不斷增加,使得這個移動族群已發展成台灣不可迴避的議題。

中標:今日現況
內文(400-450):

今日社會不再如地理大發現時,世界各國互動極少、民族國家尚未完全確立,遷移者不再以殖民者、強權、優勢者的姿態進入地區;反之,對於政府系統早已確立的國家、社會,
遷移者今日常被社會認知為具威脅性的外來者,企圖在較富裕國家中分一杯羹。

如今,人口國際遷移議題對於各民族國家確立前的國際遷移形式較少討論,像地理大發現、殖民等方式的國際遷移因為在現今社會難以擁有再次出現的條件。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交通一再突破限制,時間和空間隨之被縮小。約從1800年作為開端,國際遷移主要以全球工業化後產生的以經濟為主因的規模性人口國際遷移作為討論對象。現今全球移民人數約有兩億人,而促使人口國際移動的原因深深扎根於資本主義邏輯下的經濟脈絡中。

難民在一次大戰後被正式命名,雖著國際情勢的不穩定和某些國家間的戰爭,導致對於難民作為遷移者的討論仍然非常重要。而因為難民的遷移本身,並不只有「戰爭」的單純因素,他們時常和經濟移民有著相同的結構性特徵,因此成為重要議題。移工本身就可分為好幾種形式,台灣被稱作「外勞」的移民工人是一種、歐洲十九世紀以來都有季節性以勞動作為遷移表象的移工、女性的家務移工。而外籍配偶又大致可分成兩種形式,一種為以人際網絡、重視媒人角色的跨國規模性婚配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另一種是高度婚姻商品化的郵購新娘現象,主要發生於高度發展國家。

圖解:半頁

中標:發展與變遷
內文(600-700):

雖然國際遷移議題大概從1800年之後的國際遷移模式才大量被討論,但其發展與變遷卻可回溯至十七世紀,當時的國際遷移因素主要為戰爭與宗教迫害,而戰爭與宗教形成了拿破崙世代對遷移的理解。此時,對於人口國際遷移各國尚未有任何制度上的限制。到十七十八世紀間,勞動成為國際遷移的主要因素,也因為世界貿易體系的慢慢建立,各國出生率開始穩定上升,各國政府開始注意到人口遷移對國內勞動力、經濟的影響,因此開始對境內外移人口設下制度性的限制。十九世紀初,歐洲因為戰爭而在經濟、政治上都受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新的現代經濟秩序,也就是資本主義,開始建立。不但資本主義下的思維邏輯強化了人的利益計算思維,使得經濟架構成為移民的外部結構,而在資本主義邏輯擴散、各國現代化,全世界都被納入了這種經濟秩序之下。此時的人口國際遷移現象開始緊扣著資本主義邏輯,在世界各國形成等級式的向下剝削,因此產生了四種類型的移民,分別是:商業移民、專業移民、勞動移民和婚姻移民。

在資本國際化之後,成本利潤考量不再限縮於地方而放眼國際,為了追求更低成本與更高利潤,許多人開始到成本更低或者條件更有利的國家經營,促使了商業移民的出現。一般被稱作台商到中國者便屬商業移民,這些遷移者因為在母國經濟發展進而當地勞動力價格上升後,到其他國家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地租…等等。商業移民普遍發生於全球大多數國家,這種遷徙同時發生於已開發國家遷移至開發中國家以尋求更低成本,和開發中國家遷移至已開發國家尋求機會、市場、技術…等等。而所謂專業移民,其形成原因同樣在於資本國際化與全球分工,但這些遷移者並非因成本利潤考量而遷移至其他國家經商,而是將其本身之專業技術當成商品。因此,此種遷徙者根據國家對於其專業所需而遷徙。

勞動移民在台灣一般被稱作移民工。在資本國際化的條件下,除了到勞動價格低廉的國家尋求更高利潤,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在母國引進廉價勞動力,因此產生了勞動移民。而婚姻移民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外籍配偶,雖然其產生原因並非直接和勞動力市場扣核,但仍然以追求經濟需求為條件。但不同於其他移民類型,婚姻移民的產生同時意味著移民國內部婚姻市場對於某部份成員的排擠,造成某些人難以成婚,進而產生了對買賣婚姻的需求,因此才和婚姻移民的經濟框架作結合,產生婚姻移民現象。

圖解:一頁

小標:重要焦點
內文:90-115

千名移工上街要求「我要休假」
2009年12月9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的移民勞工走上街頭,要求改善勞動環境。因為政府沒有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聘僱他們的企業就以遣返回國為威脅,不斷壓低成本、不顧及勞動環境,以一種丟棄式的態度對待移民勞工。因此,這群移民勞工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對他們的工作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保障。

外籍配偶財力證明取消
過去外籍配偶為了歸化為我國國籍,必須湊出四十二萬元「財力證明」 。此財力證明政策一直以來倍受批評,因為財力證明流為形式,讓希望持有台灣國籍的外籍配偶必須像仲介公司借錢,引發更巨大的社會問題。


@中標:產生影響
@內文(300~400字):
國際遷移在每個國家最主要的形式為移民勞工,在這個問題上,政府與企業的利益相衝突,因此成為各國專注討論的問題。一方面政府希望制定法律來減少移工勞工的進入,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希望引進低廉的勞動力。這兩股勢力相互角力、協調,一方面政府如果全面開放並給予這些移民勞工與國內勞工相同的保障,國內勞動力就會遭遇競爭力問題,而政府在收入上也會因此減少。另一方面來說,若政府完全禁止移民勞工進入,企業就會因尋求更低成本而外移。因此現行政策就可簡單看為兩股力量的靜力平衡。
隨著婚姻移民者孕育出第二代子女,其子女的國族認同、自我認同都產生異質性。而女性的移民勞工通常扮演家務移工的角色,在這之間,不常討論到的家務勞動商品化被翻上檯面,隨著台灣新中產家庭女性的經濟、自我獨立演變為對女性移民勞工的向下性別剝削。移民勞工與婚姻移民慢慢浮上社會檯面,社會開始關注到這群一直以來被視為外來者族群的生活,因此,坊間開始出現許多書籍、電影將「他們」的生活展現在大眾眼前。

Box info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獲得第28屆時報文學獎的作品,將移民勞工的生命故事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這本書《我們》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九九九年成立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是九○年代始政府正式引進外籍勞工迄今已有數百萬人的移動、及數百萬件移動生命的悲歡離合。那些「我們」,對整個社會來說,一直以來是「他們」。

《跨國灰姑娘》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是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藍佩嘉最新出版的書籍,這本書對台灣近年來所產生的新富家庭做了完整的分析,將「家務勞動」上對於女性層級式的向下剝削、這些女性家務移工的生命經驗描繪的十分清晰又不失學術性。

《流離尋岸》
夏曉娟針對高雄縣美濃的一個客家庄,對其外籍配偶現象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國際資本主義邏輯分析,是台灣系統性開始在地研究外籍配偶的先驅書籍。

《歧路天堂》
一位印尼女傭與一位泰國建築工人,兩個逃離雇主的外勞在社會中隨著工作機會流離,兩人在繁華的城市中無依無靠、艱苦求生。在寒冬中,用著兩人皆不熟悉的地主國語言—華語,譜出一段簡單、溫暖的戀愛。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