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8月29日 星期六

相愛

2009年8月24日 星期一

馬克思、涂爾幹、韋伯之宗教概念比較

馬克思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馬克思在宗教上的看法部份認同費爾巴哈,他們兩個的起手式都和「異化」有關。費爾巴哈認為,宗教是人創造出來的Fiction,在人創造出所有人完美性質的集合體,也就是神之後,這個被創造出來的神概念反而和人的本質斷裂,更反過來壓制人,讓人相信每個個人只能被神操弄而完全無法對自己的生命有所掌控。在這點上,馬克思同意費爾巴哈的觀點,但是馬克思認為費爾巴哈只消除了一個層面上的「異化」,這個「異化」是更根本惡的反映,因此,如果更根本的惡沒有改變,則消除對神的崇拜是無效的。

馬克思所謂被宗教反映出的更根本惡,基本上和其理論整體所要論述的對象完全相同,就是資本主義下的社會關係。馬克思認為,當人類開始專業分工,以貨幣交易,並且勞工所得為「薪資」時,奠基於交換價值上的社會關係就開始讓人誤以為如此的社會關係是正當且必然如此。而這種社會關係就是剝削與被剝削的關係。以上的講法,就已經讓此等社會關係看起來和費爾巴哈所論述的宗教有一定程度上的相似性:「被人創造出來,反過來和人的本質斷裂,並且讓人以為那種超出個人的力量主宰自己,而自己無法掌握自己的生命。」就如同這種被人創造出來的社會關係,和個人斷裂,並且讓人以為我們必然受其主宰。

宗教,對馬克思而言只是反映出此等社會關係,並且更進一步將這種社會關係包裝起來,使人滿足於現狀下的剝削關係而不會感到不正當。對馬克思而言,宗教是包裝並且反映出社會關係的媒介,只要當資本主義被激進的無產階級革命推翻後,進入社會主義之時就不再需要宗教這種媒介來聯繫人與超越人的關係(或精神)。

但我並不清楚馬克思把宗教說成這樣是只有在資本主義裡面這樣,古早社會宗教不知道是如何?如果這樣說來,「宗教」抽象來說到底是什麼?反映社會關係,作為人和所有超越人的關係或精神的中介?

Reference: N. Lobkowicz, Karl Marx's Attitude toward Religion, The Review of Politics, Vol. 26, No. 3 (Jul., 1964), pp. 319-352,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University of Notre Dame du lac on behalf of Review of Politics.

http://www.jstor.org/stable/1405231


涂爾幹

對涂爾幹來說,討論宗教的最根本目的是回答「社會秩序如何可能」的問題。而宗教,對涂爾幹來說,就是使社會秩序可能的根源。涂爾幹將宗教定義為:「他是一個與神聖事物相關之信仰與儀式的聚合體,這些信仰與儀式將所有奉行的人,融聚在一個被稱為教會的道德社群中。(p.185)」但更重要的是:「宗教信仰所具有的特殊性格是他們預設了一個劃分體系,將人們所知道的所有事物,無論是現實的還是理想的,區分為兩類,兩個相當不同的種類。宗教思想的特質就是,如果你不用這種二分法的概念,就無法掌握他。二分法的概念本身即:這是戒備劃分為兩種完全不同的事物與象徵—神聖的與凡俗的。(p.184)」

也就是說,對涂爾幹來說,信仰、儀式、超自然的概念…等等,都不是定義宗教的重點,而對於所有事物的聖俗二分才是宗教之所以存在且重要的概念。一個宗教所提供的聖俗排序決定這個道德共同體對世界的認知,與價值判斷,有了價值判斷因此才可能擁有社會秩序、也才可能使社會秩序擁有外在性與強制性。而信仰和儀式,都只是宗教為了再生產而出現的東西,尤其是儀式,有些藉由儀式所讓參與者體驗到超越日常生活的共同經驗讓神聖的象徵物(集體象徵)確立自己的神聖性,而有些儀式是透過禁忌等等來將聖俗之間的界線更清楚的畫出來。因此,涂爾幹「宗教」的概念重點在於其聖俗二分下所產生的認知範疇。


韋伯

相對於馬克思和涂爾幹,韋伯的「宗教」概念最為具體,認定也最狹窄。韋伯所討論的宗教都有明顯的教義、崇拜對象、內部戒律、神職人員,而這個組織在概念上都可以和世俗分離。(雖然韋伯討論中國的時候,認為天子就是世俗與宗教的結合,但在概念上仍然可以區分。)

韋伯所感興趣的問題,有點像是確立了涂爾幹的思想:『「宗教」(仍然為韋伯式有教義、神職人員的宗教概念)所為宗教內部一種倫理、道德的形成』之後,開始對現世世界中特定宗教之內部倫理關係做觀察,並以此來詮釋現象。韋伯的宗教概念有一個很好辨認的概念:在韋伯定義下的宗教,這些人都是有自我意識這是一個宗教,並且在服從戒律時也同時自我意識其為宗教目的。韋伯的研究方式較像歷史現象、事件的研究方式,先確立事實/現象,而宗教其中的倫理就是來詮釋此事實或現象的要素。

結論
馬克思的宗教,是社會關係的反映,在資本主義社會下就反映、包裝剝削的社會關係;涂爾幹的宗教是認知範疇的基礎,因此更是社會秩序的基礎。這兩個宗教概念同樣都比較抽象,因為在這些定義下的宗教範圍很廣,尤其在涂爾幹的概念裡,只要形成聖俗二分、有一定的「儀式」與「信仰」(這兩個都是很模糊且範圍很廣的概念),就能被定義為宗教。而他們兩人的研究差異在於,馬克思並沒有討論社會秩序或社會關係的存有論基礎,而直接在這兩者存在的假定上討論社會關係是如何變遷,且其內容為何。而涂爾幹所討論的就是社會秩序的存有論基礎。

不同於馬克思與涂爾幹認為宗教是反映或象徵社會,韋伯意義下的宗教和社會有一定程度的分離,並且用宗教所產生的倫理(這種倫理的概念感覺比社會關係更具體,是相對有意識的互動模式)來詮釋現象。

2009年8月22日 星期六

Julie Delpy - A Waltz For a Night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thought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one night stand

You were for me that night
Everything I always dreamt of in life
But now you're gone
You are far gone
All the way to your island of rain

It was for you just a one night thing
But you were much more to me
Just so you know

I hear rumors about you
About all the bad things you do
But when we were together alone
You didn't seem like a player at all

I don't care what they say
I know what you meant for me that day
I just wanted another try
I just wanted another night
Even if it doesn't seem quite right
You meant for me much more
Than anyone I've met before

One single night with you little Jesse
Is worth a thousand with anybody

I have no bitterness, my sweet
I'll never forget this one night thing
Even tomorrow, another arms
My heart will stay yours until I die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Out of nowhere, out of my blues
Let me sing you a waltz
About this lovely one night stand

Je T'aime Tant




Tu me suis tu me souris dans la nuit tu me seduis
Je sais que tu sais que je ne sais plus qui je suis
Je t'aime tant, je t'aime tant pourtant
Comme le temps qui passe et ment j'attends

Toujours perdante tu me tourmentes
Et tes desirs me prirent pour me detruire
Je prends un certain plaisr a souffrir
A me punir a me repentir

Toujours soumise tu me meprises tu me rejettes tu me maltraites
Douleur et desir sont synonymes de mon plaisir
Je m'abandonne aux hommes sans souci ni tourment
Je me suis perdue sans retenue pour un jeune homme
Un peu hors de la norme

Tu me cherches tu me guettes tu me tiens et je me sens bien
Tu me prends si lentement je desapprends
Puis tu me rends mon tourment

Je serai ce qui te plait la lumiere sur ta peau
Celle qui t'attend a la porte
Et celle qui peu importe je serai ce que tu veux
La sueur sur ton front la brise dans tes cheveux
Ou celle qui te brisera le cou

Je te souris je te nuis je t'aime, je t'aime
Je te detruis je te tiens et tu viens
Tout est bien qui finit bien
Tu sais que je sais que tu ne sais plus qui tu es
Depuis que tu t'adonnes a nos petits jeux hors de la norme

Je te plais tu me plais
Nous sommes les amants du tourment
La nuit nous tuons l'ennui l'amour toujours nous suit
L'amour toujours nous fuit, l'amour toujours nous detruit
Comme la pluie et l'oubli comme des cris dans la nuit
Je t'aime tant je t'aime tant pourtant
Je t'aime tant, je t'aime tant
Je t'aime tant pourtant

2009年8月8日 星期六

大雨未歇

2009年8月6日 星期四

遷移者(工作用廢棄稿)

易博士出版社工作之廢棄作品


大標:遷移者
副標:國際人口遷移概況面面觀
前言(50-70):
二十一世紀,由於交通工具不斷進展,人口的國際遷移已在全球各地對經濟、文化、政治、政府上引發許多改變,造成許多影響。而島國台灣,本身歷史就是一波又一波的移民史,加上近年來新移民和移工不斷增加,使得這個移動族群已發展成台灣不可迴避的議題。

中標:今日現況
內文(400-450):

今日社會不再如地理大發現時,世界各國互動極少、民族國家尚未完全確立,遷移者不再以殖民者、強權、優勢者的姿態進入地區;反之,對於政府系統早已確立的國家、社會,
遷移者今日常被社會認知為具威脅性的外來者,企圖在較富裕國家中分一杯羹。

如今,人口國際遷移議題對於各民族國家確立前的國際遷移形式較少討論,像地理大發現、殖民等方式的國際遷移因為在現今社會難以擁有再次出現的條件。隨著科技不斷發展,交通一再突破限制,時間和空間隨之被縮小。約從1800年作為開端,國際遷移主要以全球工業化後產生的以經濟為主因的規模性人口國際遷移作為討論對象。現今全球移民人數約有兩億人,而促使人口國際移動的原因深深扎根於資本主義邏輯下的經濟脈絡中。

難民在一次大戰後被正式命名,雖著國際情勢的不穩定和某些國家間的戰爭,導致對於難民作為遷移者的討論仍然非常重要。而因為難民的遷移本身,並不只有「戰爭」的單純因素,他們時常和經濟移民有著相同的結構性特徵,因此成為重要議題。移工本身就可分為好幾種形式,台灣被稱作「外勞」的移民工人是一種、歐洲十九世紀以來都有季節性以勞動作為遷移表象的移工、女性的家務移工。而外籍配偶又大致可分成兩種形式,一種為以人際網絡、重視媒人角色的跨國規模性婚配現象,主要發生在發展中國家;另一種是高度婚姻商品化的郵購新娘現象,主要發生於高度發展國家。

圖解:半頁

中標:發展與變遷
內文(600-700):

雖然國際遷移議題大概從1800年之後的國際遷移模式才大量被討論,但其發展與變遷卻可回溯至十七世紀,當時的國際遷移因素主要為戰爭與宗教迫害,而戰爭與宗教形成了拿破崙世代對遷移的理解。此時,對於人口國際遷移各國尚未有任何制度上的限制。到十七十八世紀間,勞動成為國際遷移的主要因素,也因為世界貿易體系的慢慢建立,各國出生率開始穩定上升,各國政府開始注意到人口遷移對國內勞動力、經濟的影響,因此開始對境內外移人口設下制度性的限制。十九世紀初,歐洲因為戰爭而在經濟、政治上都受到大規模的破壞,但新的現代經濟秩序,也就是資本主義,開始建立。不但資本主義下的思維邏輯強化了人的利益計算思維,使得經濟架構成為移民的外部結構,而在資本主義邏輯擴散、各國現代化,全世界都被納入了這種經濟秩序之下。此時的人口國際遷移現象開始緊扣著資本主義邏輯,在世界各國形成等級式的向下剝削,因此產生了四種類型的移民,分別是:商業移民、專業移民、勞動移民和婚姻移民。

在資本國際化之後,成本利潤考量不再限縮於地方而放眼國際,為了追求更低成本與更高利潤,許多人開始到成本更低或者條件更有利的國家經營,促使了商業移民的出現。一般被稱作台商到中國者便屬商業移民,這些遷移者因為在母國經濟發展進而當地勞動力價格上升後,到其他國家尋求更廉價的勞動力、地租…等等。商業移民普遍發生於全球大多數國家,這種遷徙同時發生於已開發國家遷移至開發中國家以尋求更低成本,和開發中國家遷移至已開發國家尋求機會、市場、技術…等等。而所謂專業移民,其形成原因同樣在於資本國際化與全球分工,但這些遷移者並非因成本利潤考量而遷移至其他國家經商,而是將其本身之專業技術當成商品。因此,此種遷徙者根據國家對於其專業所需而遷徙。

勞動移民在台灣一般被稱作移民工。在資本國際化的條件下,除了到勞動價格低廉的國家尋求更高利潤,另外一種方法就是在母國引進廉價勞動力,因此產生了勞動移民。而婚姻移民也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外籍配偶,雖然其產生原因並非直接和勞動力市場扣核,但仍然以追求經濟需求為條件。但不同於其他移民類型,婚姻移民的產生同時意味著移民國內部婚姻市場對於某部份成員的排擠,造成某些人難以成婚,進而產生了對買賣婚姻的需求,因此才和婚姻移民的經濟框架作結合,產生婚姻移民現象。

圖解:一頁

小標:重要焦點
內文:90-115

千名移工上街要求「我要休假」
2009年12月9日,來自印尼、越南、菲律賓等國的移民勞工走上街頭,要求改善勞動環境。因為政府沒有保障他們的勞動權益,聘僱他們的企業就以遣返回國為威脅,不斷壓低成本、不顧及勞動環境,以一種丟棄式的態度對待移民勞工。因此,這群移民勞工走上街頭要求政府對他們的工作環境做出一定程度的保障。

外籍配偶財力證明取消
過去外籍配偶為了歸化為我國國籍,必須湊出四十二萬元「財力證明」 。此財力證明政策一直以來倍受批評,因為財力證明流為形式,讓希望持有台灣國籍的外籍配偶必須像仲介公司借錢,引發更巨大的社會問題。


@中標:產生影響
@內文(300~400字):
國際遷移在每個國家最主要的形式為移民勞工,在這個問題上,政府與企業的利益相衝突,因此成為各國專注討論的問題。一方面政府希望制定法律來減少移工勞工的進入,但企業為了降低成本,希望引進低廉的勞動力。這兩股勢力相互角力、協調,一方面政府如果全面開放並給予這些移民勞工與國內勞工相同的保障,國內勞動力就會遭遇競爭力問題,而政府在收入上也會因此減少。另一方面來說,若政府完全禁止移民勞工進入,企業就會因尋求更低成本而外移。因此現行政策就可簡單看為兩股力量的靜力平衡。
隨著婚姻移民者孕育出第二代子女,其子女的國族認同、自我認同都產生異質性。而女性的移民勞工通常扮演家務移工的角色,在這之間,不常討論到的家務勞動商品化被翻上檯面,隨著台灣新中產家庭女性的經濟、自我獨立演變為對女性移民勞工的向下性別剝削。移民勞工與婚姻移民慢慢浮上社會檯面,社會開始關注到這群一直以來被視為外來者族群的生活,因此,坊間開始出現許多書籍、電影將「他們」的生活展現在大眾眼前。

Box info
《我們──移動與勞動的生命記事》
台灣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顧玉玲,獲得第28屆時報文學獎的作品,將移民勞工的生命故事以小說的形式展現在大眾面前。這本書《我們》所描述的世界,是一九九九年成立的「台灣國際勞工協會」,是九○年代始政府正式引進外籍勞工迄今已有數百萬人的移動、及數百萬件移動生命的悲歡離合。那些「我們」,對整個社會來說,一直以來是「他們」。

《跨國灰姑娘》
《跨國灰姑娘—當東南亞幫傭遇上台灣新富家庭》是台灣大學社會系教授藍佩嘉最新出版的書籍,這本書對台灣近年來所產生的新富家庭做了完整的分析,將「家務勞動」上對於女性層級式的向下剝削、這些女性家務移工的生命經驗描繪的十分清晰又不失學術性。

《流離尋岸》
夏曉娟針對高雄縣美濃的一個客家庄,對其外籍配偶現象做了深入的調查與國際資本主義邏輯分析,是台灣系統性開始在地研究外籍配偶的先驅書籍。

《歧路天堂》
一位印尼女傭與一位泰國建築工人,兩個逃離雇主的外勞在社會中隨著工作機會流離,兩人在繁華的城市中無依無靠、艱苦求生。在寒冬中,用著兩人皆不熟悉的地主國語言—華語,譜出一段簡單、溫暖的戀愛。

這不是行政中立

這不是行政中立(刊載於新新聞第1171刊)


文/孫有蓉

立法院於五月底通過,將於十二月施行之「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因涉及將公立機構之學術工作者納入此法適用範圍,限制公立機構學術工作者不得參與集會、連署…等政治活動,而引發學界眾多反彈。

「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以下簡稱行政中立法)立法旨於,避免公務人員將國家行政資源用於私人、利益團體、黨派利益之上,因而訂定此法要求公務人員立場超然,行政中立。由於現代國家之民主政治與政黨政治、公務人員之官僚體系如影隨形,為了避免「獲勝者分贓」的弊端,影響到日常行政,立此法以規範公務人員「行政」必須超然中立。

此次修法爭議並非在於「公務人員行政中立」的概念受到挑戰,而是「公務人員」的界定上,與對公務人員之明文限制上,引起侵犯學術自由之疑慮。然而,這次修訂的「行政中立法」界定公務人員為:「指法定機關依法任用、派用之有給專任人員及公立學校依法任用之職員。」將所有政府給付之人員全部納入範圍。此外,在民國九十八年所修訂的行政中立法中,對於公務人員的限制只在於:「不可於上班時間從事…政治活動,不可動用行政資源於政治活動」,而並非直接限制所有公務人員不可參與任何政治活動、政治表態…等等。此次修訂之行政中立法不僅將公務人員擴大到所有公家機構從業人員,包括所有教職人員,更直接明文規定公務人員不得參與任何政治活動與政治表態。如此之法,已經超過了對於公務人員「行政」上態度中立的要求,完全違背「公務人員行政中立法」之立法初衷與精神,成為箝制具「公務人員」身份者基本公民權的律法。

行政中立法已經過兩黨協商共同簽字,由立法院三讀通過。現在由「守護民主平台」的一群學者們共同發起連署聲明,訴求保護言論講學自由。學術工作者之言論、講學、學術自由,在西方民主自康德就強調其為社會啟蒙的基礎,而台灣如今還出現此等法律,可見台灣民主還未深化即面臨倒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