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2月10日 星期一
Manifestation pour la liberté d’expression et contre le monopole médiatique/ 支持表達自由,反對媒體壟斷
2012年7月3日 星期二
赤腳走上文明的尖銳:我在巴黎求學的第一年
我來到巴黎求學的第一年,赤腳走上文明的尖銳,磨練讓我變成了下一個尖銳,
而下一年的自己就踩上自己的尖銳。
七月十五號,我一個人來到巴黎。一個人,也很刻意讓自己一個人。人傾向於尋找安全感,並居住在港灣,我一如往常反其道而行,必須讓自己暴露在最沒安全感的環境中,才能變成兩棲動物。剛下飛機,法文學了一年三四個月,非常窒礙難行。在三個星期的高師暑期課程中我學到了一件事情,兩年講出流利的法文並不是不可能,即便我的條件如此惡劣原因是當時有個俄羅斯女孩跟我說他學了兩年的法文卻已經可以上哲學課和老師對談如流,當然後來才發現人家根本就是讀俄羅斯的法國學校的。
如果夠勇敢,如果來巴黎是為了學習,找個天主教foyer系統多人房間是個最好的選擇。
三個星期後,我搬到了這個天主教私人宿舍的一間四人房。學期開始後,每一天的每一刻壓力都很大,大概只有在睡夢中有點休息。九月底十月,宿舍中開始有非常大量的法國年輕女孩入住,我的三個室友都是法國19歲的女孩,兩個都在預科。宿舍中有約二十個預科學生,和一些大學、研究生,因此我才對於法國的學制有多一點點瞭解。宿舍早餐供應:法國傳統早餐,棍子麵包、果醬、牛奶、咖啡,麵包的品質差到無與倫比,七點到九點,全自助。(我每次跟別人說大家都說聽起來很豐盛,我忘了應該照個照片)晚餐七點半,非常簡樸(聽說有時十分難吃但我已經習慣到舌頭壞掉了,無感)。也就是說在我這段宿舍生活中,在學校跟法國人一起上課、放學房間只能講法文、吃飯大家一起吃也講法文時時刻刻都只能講法文。壓力很大常常勉強自己說話,在學校也是。但法文因此進步很快。
在巴黎天主教大學哲學系的一年十分有趣,進入大學跟他們二三年級的學生一起上課讀書,跟他們一起以同樣的方式考試連字典都不能有。我記得學期開始前我自己唸完了兩本法文哲學經典,一本是笛卡兒的沉思錄另一本是Koyre的封閉宇宙到無限世界,當時唸的仍然很慢。開始上課後,老師講話都非常快,就如所有法國人,快又低語的法文使人崩潰,一點也不浪漫。剛開始每次上課都必須非常專注,下課後累到快倒下,不錄音、狂找老師們的引用書籍來看,加上自己書單上的十多本書,每天都非常密集地閱讀。但中間還是這個上學期的畢業論文讓我突破了很多,雖然壓力大的焦頭爛額(字面上,真的爛額)。為了請指導論文的老師之後幫我寫推薦信、為了成績好看、為了自己的自尊,整個學期像瘋了一樣地唸書,整個聖誕假期就只有聖誕夜當晚去和朋友玩。唸完了三本半傅科的書,五六篇傅科的文章、二十篇左右的期刊論文、五六本二手詮釋和參考文獻的部份,一直到假期結束寫完了三十頁,考完試後繼續寫整個寒假也在寫,終於寫完了五十頁的小論文。第一學期的考試,全都是dissertation,一個題目讓你寫一篇文章,當時還不太會寫,就只抓到了一點原則,就是邏輯要融貫。成績相當亮麗,大概是班上五六名左右。而小論文也拿了18分,附上教授非常簡樸感人的推薦信,他在私人信件中對我說,對我來說,你具有所有高師學生所具備的能力。
第二學期很混亂、很多假期。考完第一學期的期末考緊接著就是第二學期,而寒假是第二學期開始後三星期才放假,之後的春假又是十天假期,全都在寫申請高師國際甄選的文件自己踏踏實實地讀通了一些書,自己對於幾個作者的詮釋得到肯定,至少當時覺得自己能力足夠當這所學校的學生。但顯然他們想錄取的並不是這樣的學生,落榜之後花了很多時間處理混亂的未來。十門課程:中世紀哲學、知識論、法國現象學、美學、康德、笛卡兒學派、形上學時間問題以中世紀作者為討論、存有論文獻閱讀、拉丁文、dissertation課程、大學學術能力,課多到在落榜之後有點無力兼顧。為了申請明年學校 ,寫信和一些教授討論甚至和教授見面討論,仍然讓我找回了些信心。最後第二學期的考試準備工作無法與第一學期相比,不過也因為自己法文大幅度地進步,加上跟兩個老師自己練習寫了四五篇dissertation知道怎麼安排論證而有些油條了。成績明顯不如上學期口試更只能說是個錯愕。不過我的知識論老師(上學期論文指導老師)的課我仍然拿了高分,自己擔心半天的法國現象學居然也拿了不錯的成績,兩個中世紀的課也沒有很慘烈終歸一句,仍然是全都過關了。
在法國的第一年生活上其實有許多不舒適,但啃了幾個月的爛麵包以後也全面法國化了,大多數的時間不常出去玩,有些朋友但也推遲很多邀約,每天面對自己讀書,是很孤單。但就如翁山蘇基說他被軟禁的時候時常冥想,孤獨,才能夠聽見更多自己的聲音。(這句話實在太Augustin了)也因為一直自己一個人不常答應別人的邀約,所以做研究也才有所領悟,真正喜歡上了做研究的感覺,自己的思緒可以不被干擾不被打斷,累積一段時間才會迸發出一些超越自己舊有層次的東西,就會重新認識一本書一個人。簡簡單單。很虔誠地奉上所有時間閱讀,最終看到它對你眨了一下眼。巴黎男人很愛亞洲女人,他們愛搭訕,我愛練法文,我很願意聊天但從不給電話從不答應任何邀約。聊聊嘛,social一下挺好。也許是懷著點自大,但來法國的一年至今的缺憾,還沒認識到真正讓我覺得厲害的人,但大概是自己過度驕傲覺得自己可以不斷超越自己。
今年眼看結束了,來年自己許下了24歲願望自己必須拼了命努力。
自己變成自己最尖銳的絆腳石,就是該擾動安全網的時候,必須一直把自己擺回那個最不穩定的狀態中,才能重新長出些新東西來。就如我對胡賽爾懸擱自然態度的論述一般:這是個無止盡的工作。所以才說「未央」。
這年的閱讀成果:
書
Bourdieu, Pierre (2004), Science of science and reflexivity
Deleuze, Gilles (1986), Foucault. (未完)
Foucault, Michel (1969a), L' archéologie du savoir (Bibliothèque des sciences humaines; Paris:
Gallimard) 279p.
--- (1971), L'ordre du discours : leçon inaugurale au Collège de France prononcée le 2 décembre 1970
--- (1990), Les Mots et les choses une archéologie des sciences humaines
Foucault, Michel, et al. (2011), Leçons sur la volonté de savoir cours au Collège de France, 1970-1971
Hacking, Ian (2002), Historical ontology
The emergence of probability
Revel, Judith (2002), Le vocabulaire de Foucault
Wotling, Patrick (2008), La philosophie de l'esprit libre introduction à Nietzsche (未完)
Aristote (1990). Ethique à Nicomaque (未完)
Bachelard, G. (1989). La formation de l'esprit scientifique contribution à une psychanalyse de la connaissance objective.
Hadot, P. (2008). Le voile d'Isis essai sur l'histoire de l'idée de nature.
Koyré, A. (1991). Du monde clos à l'univers infini
Nietzsche, F. (1990). La Généalogie de la morale présentation et commentaires,
Levinas, L’ethique et l’infini (看不懂)
Merleau-Ponty, L’œil et l’esprit (看不懂)
Janicaud, La phenomenologie dans tous ses etats (半懂)
Descartes, La Meditation metaphysique
其他太過斷簡殘篇反正都得重讀也不用列了,尤其是上課那些章節
期刊或文選
Bambach, Charles R. (1995), Heidegger, Dilthey and the crisis of historicism (Ithaca (N.Y.):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XII-297.
Bilen, Osman (2001), The historicity of understanding and the problem of relativism in Gadamer's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Cultural heritage and contemporary change. Series I, Culture and
values; Washington, D.C.: Council for Research in Values and Philosophy) iv, 211 p.
Billouet, Pierre (1999), Foucault (2, réimprimée edn.: Société d'édition les Belles Lettres).
Clouser, Roy (1997), 'A Critique of Historicism', Crítica: Revista Hispanoamericana de Filosofía, 29 (85),
41-64.
Da Silva, Emmanuel, et al. (2003), Lectures de Michel Foucault Vol. 2 Foucault et la philosophie textes
réunis par Emmanuel Da Silva (Théoria; Lyon: ENS éd.) 134.
Grene, Marjorie (1978), 'The Paradoxes of Historicity', The Review of Metaphysics, 32 (1), 15-36.
Han, Béatrice (2003), 'L’a priori historique selon Michel Foucault : difficultés archéologiques', in
Emmanuel da Silva (ed.), Lectures de Michel Foucault (2; Lyon: ENS éd.), 134.
Hoy, David Couzens and Colson, Jacques (1989), Michel Foucault, lectures critiques trad. de l'anglais
par Jacques Colson (Le Point philosophique; Paris, Bruxelles: Éd. universitaires, De Boeck
université) 265.
Makkreel, Rudolf A. (1990), 'Traditional Historicism, Contemporary Interpretations of Historicity, and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New Literary History, 21 (4), 977-91.
Tapper, Bonno (Jul., 1925), 'Dilthey's Methodology of the Geisteswissenschaften', The Philosophical
Review, Vol. 34 (No. 4), 333-49.
Wacquant, Loïc (2006), 'PIERRE BOURDIEU', Key Contemporary Thinkers, 5 (May), 215-29.
2011年12月1日 星期四
女人該對女人慈悲
女人,該對女人慈悲
社會學教會我的不是批判,而是慈悲,是看見「不得已」。從前人們喜歡談忠孝不能兩全,現在倒是變成了愛業不能兩全,愛情和事業只能選擇一個,而不知怎麼地這個問題一直落在女人身上。因為女人被社會建構地更容易需要陪伴?更想要家庭?更想要孩子?或愛情?因為成功的女人更容易排斥掉情感上的選項?
誰沒遭遇過生命中衝突的選項?這個問題並不是理所當然,事實上,這是個奢侈的問題。因為沒遭遇過得並不是幸運,並不是單純無知,而是沒有選項。所以也許能夠問這個問題的人,要慶幸自己還能夠選擇。這並不意味著因為有選擇了,還有什麼不滿足。在這個這麼紛雜分化到如此細密的社會中,對錯好壞幸與不幸怎可能還維持在簡單的分類?光是從心理疾病的名稱逐年增加,至少可以絲毫體會,在每一種不同生存狀態的人們,都有著不同的煩惱,主觀上不可共量。
人如此有限,時常我們所能做的只是認清自己的有限性,做出痛苦的選擇,承受這個選擇必須做出的犧牲。在這點上我很認同Simmel的說法,交換不是對等,是願意犧牲多少換取自己相較之下對自己更有價值的東西。有限的例子很簡單,上至大我小我下至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大家都把這些衝突想的太偉大了,其實他們從點點滴滴細細微微的小差別最後排除掉你能夠擁有的選項,用十分客觀現實的方式(人的反應、考試、任何社會挑選)告訴你,這個選擇你還是白日夢做一做就好。舉個小小的例子,例子很爛但我想要類推應該很容易:想要做學術研究需要長時間坐著唸書,但由於社會對於美的建構與傳播媒體每天的耳提面命,人又想做好研究又想擁有魔鬼或超人的身材(這到底是三小)基本上已經有所衝突。腳踏兩條船的人通常不會淹死,通常就是成為擺盪在兩個圈子之間的人,用一個圈子的特點(資本)去另一個圈子兜售,但他永遠也就只能擺盪在中間,除非有新的條件出現。選擇坐下來唸書的孩子就算沒有日漸心寬體胖也離「好身材」漸行漸遠,自然而然,以貌取人的人會排斥掉他同時他也會排斥掉以貌取人的人、以貌取人的行業也會排斥掉他自然他也會看輕這些以貌取人的行業。但人生好像並沒有這麼簡單明瞭,我們總是充滿著表面上討厭其實心向往之。我認為媒體在這裡面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讓沒條件擁有的人心嚮往之並且認為可以擁有。條件可以創造,但仍然有限,這只意味著要走創造條件這條路,不是不可能,但路上荊棘少不了。
媒體創造了一個可能性世界。以維跟斯坦的講法來說,對象之間不同的組合構造,其中只有一部分可以被理解,在這可被理解的一部分當中,更只有一部分能夠座落在現實的邏輯空間裡。要談女人對於愛情、家庭…的憧憬,看看多少電影、電視劇多麼努力地在構造這個可能性世界,舉個例子來講上面維根斯坦的部份:帥、有錢、事業有成、身材好、溫柔體貼、浪漫(還有什麼?)全部都可以結合在一起並且可能發生在任何人身上,不管你是醜小鴨還是白天鵝。這當然是個可以理解的可能性,不然看著螢幕那些狂掉眼淚的人在幹麼,但是大家都忘了這個可能性出現的條件是什麼。不然怎麼隨便看這些事業有成的要不是禿頭就是大肚子,以上那些又帥又有錢又體貼又浪漫,在語言中完全合理沒有矛盾,但在現實中的存在卻有著很間接的發生學上的矛盾。我只是舉了個女人vs愛情的例子,但這些元素隨便挑都有,每個可以閃過得念頭都可以找到這些例子。
回到自己身上。難道我不憧憬愛情?看似說得雲淡風輕,難道這些社會建構都不作用在我身上?我也很希望自己不受影響,但事實是,看清不代表認清、認清不代表可以脫離。我三個都沒有完全作到,怎麼可能逃得了?在我身上似乎有著看山的三個步驟,一剛開始我很任性地認為,別人說得不可能都只是藉口,只要我很努力很努力,我一定能夠擁有自己的事業和美滿的愛情和家庭。也許當我這麼想的時候,我已經一邊做著那些會排斥掉某些選項的事情了。我的世界繞著我打轉,哪容的下另一個能夠有自尊的人?就這樣,被我要求離開的人學會了愛但我卻對愛一無所知。所以後來我放棄了強求什麼正常認真轟轟烈烈什麼鬼的愛情。有人說我這個人不懂平等,我覺得沒錯,我沒辦法把自己交給另一個人,只要是需要有別人決定的事情都讓我覺得不安。愛情,就是需要別人決定的東西。
如果大聲承認能夠讓我免疫,那我願意在此懺悔。但很不幸免疫是不可能的,所以大家沒有八卦可以聽。也許這就是我這生要回答的哲學問題,人活在世界裡,活在這個充滿情緒與欲望等等的世界裡,不只是理智,不只是清晰明瞭確定。「存有需要土壤」聽說海德格這麼說。
我的名字,這個大寫的S,最終到底大大地寫下了SUBJECT還是大大地寫下了STRUCTURE?
2011年11月16日 星期三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I really don’t understand why the argument likes” because Taiwan holds the heritage of Chinese culture so Taiwan is a part of china” still exists. What is Chinese doesn’t mean to be of china, not to mention to be of Chinese government. It’s the trick of words, saying that the Taiwan holds the heritage exclusively Chinese so that prove Taiwan belongs to China. That’s a lousy trick. That seems like saying because north and South Korea have the same source of culture heritage so they must reunite. What kind of argument is that? The problem must be distinguished into cultural source and political body, and I really don’t see how we can infer one to the other. Yes, there are many elements in the majority, but not all, of Taiwanese’s thought, costumes, habit, holidays, that’s say elements of culture, which are in extreme similarity of what we know as the Chinese culture, which many of them don’t even exist in China anymore. If we really follow this from- culture- to- political- body inference, isn’t it just lead to prove that China belongs to Taiwan since we are the one holding the original heritage? What a Stupid argument. It’s just playing the trick that the “internationals” don’t have a clear picture of what’s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and using the point that China had won the interpretation on history and culture by its economic force. The real problem between China and Taiwan remains on political body, not even government. We had formed different political body, and develop the relatively independent and intersubjective “culture” or costume. Besides, the natives in Taiwan had formed a irreducible part in Taiwanese culture, that makes the two cultural system entangled but independent in the same time. The Taiwanese worship ancestor, put family in a significant status like what is taken to be in Chinese culture, but in the same time the idea of respect of Mother Nature, the animism in Taiwan had jointed the elements from the natives and transformed into something different from the Chinese, but neglected because of lack of understanding and ignorance. It is in our daily lives, our expression, our jokes, our way of living, which makes any one of us irreducible to “CHINESE”, the citizens of PRC. Why the Taiwanese hate to be called as Chinese? Isn’t it the proof that there’s no essential problem of identity with the Taiwanese people? Is there anyone likes to be called as someone else? It is true that because of history and political atmosphere, that many of Taiwanese run into problem using words to indicate ourselves as Taiwanese, Chinese, belong to Taiwanese culture or Chinese culture, especially when we are facing the “internationals”. The problem of indication from words to ideas which had made even worse by the politician in Taiwan, may confuse us in words and then in ideas, but it doesn’t confuse us on emotion, which for me is the true resource of national identity. Like what I heard from the writer of Imagined Community in a speech: the irration in nationalism.
2011年11月12日 星期六
les fleurs du mal
Les fleurs du mal
Don Juan, Don Carlos
DC:
C’est si facile de faire le bien, pourquoi le mal
為善如此容易為何為惡
N’auras-tu donc aucun chemin, aucun idéal
難道你沒有一點原則、一點理想
N’auras-tu jamais, un peu de morale
難道,你從來沒有一點道德?
DJ:
Les fleurs du mal, les fleurs de lys
惡之花、善之花
Perdent leurs pétales, c’est pareil, c’est pareil
失去了花瓣,就都一樣、都一樣
Les jeux du bal, les jeux du vice
堂皇的遊戲、邪惡的遊戲
Ça m’est égal s’ils ne m’emmènent pas au ciel
無法領我上天,對我來說就都一樣
DC:
Un jour peut-être tu comprendras, le goût de l’amour
也許有一點你會瞭解,愛情的滋味
Tu seras si bien dans les bras, d’une fille pour toujours
你將會知道,在同一個女孩的懷抱中多麼幸福
Un jour heureux, si Dieu le veut
若天有意,將有這麼一天的幸福
DJ:
Les fleurs du mal, les fleurs de lys
惡之花、善之花
Perdent leurs pétales, c’est pareil, c’est pareil
失去了花瓣就都一樣、都一樣
Les jeux du bal, les jeux du vice
堂皇的遊戲、邪惡的遊戲
Ça m’est égal s’ils ne m’emmènent pas au ciel
無法領我上天,對我來說就都一樣
DC:
Moi, je vois le bien partout
我,我所見皆為善
Moi, j’aime les gens debout
我,眾人皆為我所愛
DJ:
Toi, tu comprends jamais rien,
你,你什麼都不瞭解
Le seul plaisir qui reste
僅存的愉悅
C’est les femmes et le vin
就只有女人與酒
我覺得唐璜這齣劇裡面很多元素都讓我很感興趣,其實很多戲劇、電影都有這個成份。
善惡是非,真的有這麼本質性的差異嗎?你說的理想,跟我說的享樂,又真的是崇高與墮落之別嗎?又有哪一種,真的比較貼近人的本質嗎?
哲學讀了這麼久,如果還就這樣提問,太過天真。一直以來我都很討厭把善惡本質化的命題,對我來說強加善惡普世價值反而這些打著為善旗幟的人透出一股十分暴力並且與邪惡近在咫尺的氣質。這樣聽起來很尼采,雖然尼采直到最近才開始讀。不過我對他的超人理論很有意見。
我大概是一個反道德的道德主義者,這點好像也跟尼采很像,我一直深深感覺到這個高傲的德國人打著上帝已死,分解所有既存價值,其實是扎根於一個更根深蒂固建立秩序、價值的前提上。
其實幾年前,經過了大一年幼不懂事整天喊著為何大家都沒有理想都如此冷漠自私劈哩啪啦,大一的暑假也許當時我真的就觸及了這樣的反省,只是不夠透徹而且沒系統沒概念,只是一些很粗淺簡單的反思。是在互動中,我感覺到強將自己認為正當的價值和秩序規範到別人身上去,是打著道德的名義在做一件很暴力的事情(如果不是很不道德的話),但我也絕對不會承認,整天懷疑拿懷疑作為藉口什麼都不做的人有資格沾沾自喜於自己站對邊。牆頭草。對我來說,那些整天以批判、懷疑、反思為藉口然後用一種他自己批判、懷疑的方式生活的人,比不上那些只是想要努力生活的人。「所有的全稱命題都要被懷疑」這句話大概是這些人最好的寫照:一個悖論。
總之,現在當別人問我我做的是什麼哲學,我總是沒辦法很完整的回答。我總之說,我作科學哲學。但其實我最關心的問題,是我們如何認知這個世界、哪些為真哪些為假、進而哪些被建立為價值影響著人的行動。這是我最關心的問題。認識世界的方式,如果和我們對世界的行動交互影響。我總是解釋不清楚。
2011年10月10日 星期一
compassion change nothing
又因為對它羈絆太深而憤恨更深。
隨機的命運是如此眷顧我,這世界又是多麼不公平,
而我因此感到更加無助,對自己之於他人的苦難困境的無力而感到無助。
我感到罪惡,因為我從未需要去面對那些必然性的問題,那些為了維持生命而煩惱的問題,
而我總是為了挑選一個什麼樣的人生而自尋煩惱,好像為挑選一樣奢侈品而煩惱一樣。
我必須相信,用這些我所能享有的,我能創造出更多作為回報,讓我有一天有能力在這些這麼卑微的心願上抵擋這麼一點現實的衝擊。我知道,是我自己太過軟弱無力、驕傲自大,很多人都在困境裡展現了崇高的尊嚴,而我,連自己是否禁得起考驗與否都不感肯定。
能不能讓我天真的問一次,為什麼這個世界要有這麼多苦難?
還是不經過苦難不製造苦難,人就不再是人,人性也無處彰顯?
我唾棄這個念頭,就像我唾棄現實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