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6月19日 星期日

留法夢

直到塵埃落定,才有喘息的機會回首看看自己怎麼走到這裡。
而終於,在這個階段內的所有東西都即將抵達終點。

這個留法的想法嚴格來說只開始了兩年多,真正開始好好學法文也是一年又三個月前的事情。
上次在屋內還找到了剛開始上法文家教一本從abc開始學發音的書,而現在已經考了B2檢定、可以直接讀報紙聽新聞猜懂意思、讀他們大一哲學教材。我覺得我的人生態度想想很簡單,過份簡單,悶著頭向前衝直到抵達目的地為止,路旁的風景總是忘的一乾二淨。

整理著抽屜的公文,才發現一包交換學生爭議事件的所有資料,才想起這條沒走通得路。
一直在想要把這包資料交給誰,畢竟這裡面有所有可以證明國際處不能用任何理由自作主張更改成績、曾經亂改規定的證據。我一直很不高興這件事情,這些掌權掌勢的人不僅要讓你閉嘴還要暗暗羞辱你。雖然證據在手,沒有能有聲音的人在乎,也沒辦法。

不過,交換學生失敗好像讓我現在有了更好的機會。
如果沒有失敗,我就不會更努力練法文準備其它管道,法文就不會進步這麼快。
可能就去不了ENS,可能不會直接從哲學課程開始、可能根本不會去考B2。

跟考大學的時候一樣,失敗,反而讓我更成功。

我想我這個人的人生觀很簡單、很傻、很樂觀、很去現實、很不社會學,
就是一直走、想盡辦法前進、繞路、翻山越嶺,總有一天會走到想去的地方。
我知道這個人生觀是建立在一定社會條件的前提下,我覺得我什麼都可以做到,是因為很多不是努力而來的條件都已經支持我在這條路上。這個想法很粗糙很原始非常頭腦簡單,就只是一直前進罷了,但也只有這種簡單樂觀的想法,讓我可以走下去。

2011年3月26日 星期六

humanity

有時候覺得很悲觀,這世界有時候令人失望,
令人失望的不是不能改變,而是不願改變。
條件愈好的,反而愈是張牙舞爪,
不斷不斷,所有時代,人用各種方式自相殘殺,physically or nonphysically。

人們自甘墮落,還要雞婆什麼?

Humanity is earned not borned with, I guess.
what is humanity then?

2011年3月16日 星期三

0317 為什麼讀書

多數時間我都覺得自己很幸運,在我意識到之前就擁有了很多,
回頭想想真正摻進能動性的並沒有太多。
但某些時候就會很羨慕身邊其他人。

讀了這麼久Bourdieu應該要意識到,擁有什麼都是一個個pagage,雖然只是模模糊糊,但是總有那些水火不容的。所以慢慢地,Simmel對於價值的說法就連感情上都說服我了,
有多大的價值在於犧牲多少。

其實這個講法很關係論,因為當我說什麼東西多少價值沒辦法產生什麼概念,
是實體性的,也不知道到底多有價值;但換個說法說我願意犧牲多少來換取,
好像就很容易定位這個價值對於主體的意義。

學社會學到底有什麼意義?

以Simmel的講法來說,在現在的條件已經有了一套被客觀化的價值排序了,
而且主觀的價值排序也愈來愈和客觀的價值排序重合。大概就是social structure和
mental structure會愈來愈接近一樣。知道這套客觀化的價值排序是怎麼來的,可以認知到自己可以犧牲掉客觀價值排序上地位高的去換取自己願意堅持的。但在這部還是所有人都可以作到的。

用客觀價值排序上地位高的來換取別的,並不會比較高明或比較快樂,相反,因為和既有的排序背道而馳反而會更辛苦,因為我們生來被丟在這個排序的世界上,這個早就客觀化的排序是銘刻在身體中長大的,所以就算選擇了仍然會羨慕嫉妒。

大概是因為就算看見真理人還是活在世界上而不會上天堂吧。

學這些大概就是讓我在羨慕嫉妒耍任性的時候還是要知道,人不能擁有全部,有些東西必須犧牲掉很多很多很多才可能得到。我不覺得認知到這些會比一般人高明,就Simmel的說法,什麼東西有價值是主觀的,所以每個主體認定有價值的東西之間,不可共量。

還有多遠的路才能走到自己想去的地方?

2011年3月13日 星期日

strategy vs structure on social identity

「Social determinations attached to a determinate position in the social space, through the relationship to one's own body, to shape the disposition constituting social identity.」
(logic of practice, p.71)

在讀實踐感的時候想到的,基本上當社會空間沒有轉移,scheme of perception和scheme of expression在半反思狀態是可以理解的,這點從結構以及身體habitus的雙重歷史產物能夠理解。但是,當社會空間轉移(比如說外配),這時候的social identity會不會更容易看到strategy和structure的變動。這不是個新的提問,但放在這個題目上應該是個有趣的提問吧。

2011年3月7日 星期一

0307

倒數三個月。

最近思緒十分雜亂,時常睡不好。
我發現我愈來愈不喜歡表達自己,或者說,我愈來愈喜歡控制我所表達的自己。
我可以掌控大部分的社交場合,但對於日常生活卻因為不想也不願意將角色扮演帶入而時常選擇沉默或隱藏。我是個喜歡說話卻不喜歡溝通的人。有時候也因此對自己很惱怒。

愈是讀書,愈是意識到我們的環境是多麼不足以至於就如同站在地雷區一般,我們的文化被歸零至今沒有真正被認真對待的進展,因此一直被標誌上相同的標籤:例外。而且不是想要被研究的例外。我不知道我這輩子有沒有能力或毅力面對這個問題,路途太遠,但我所能做的也許是讓後面有人能夠走過去。就像黑格爾所說客觀精神的累積。

在這個時代大概每個人都會覺得自己很特別不可取代,我也花了很長的時間才承認自己其實根本沒什麼大不了,自己其實很平庸,只是我生在一個條件很好的環境裡,而我家從小對於大眾媒體的管控反而讓我擁有了更好的條件。這樣的認知就像從喜歡孫悟空變成喜歡豬八戒一樣(這當然是個比喻,老實說我從來沒有喜歡西遊記裡面的任何角色),我第一次聽到豬八戒這個名字的由來的時候驚訝了一下,發現這是個比其他名字意義更深遠的名字。豬八戒的習氣就如同大家所討厭的,貪嗔癡慢疑,應該有八個但我也不知道是哪八個,反正所有令人厭惡的都有了,但是終究他能夠持戒(到一定程度吧我想),然後成佛(應該不是成佛,豬八戒成佛聽起來十分詭異)。故事聽起來很爛,但我覺得比起傳統的英雄故事,我開始比較能夠欣賞這種故事。

說一個英雄從小天賦異稟堅忍不拔克己復禮完全flawless,這個故事完全不能令人感動。人不是機器,人會懶惰會貪心會軟弱會逃避,但就是因為這些所謂的瑕疵,才讓生命有厚度而不只有力度。至少我是這樣鼓勵自己的。我並不是天才,老實說也不是真的很聰明,我記憶不好資訊式的記憶我幾乎沒有太多累積,我常常偷懶或被無腦的影片誘惑,諸如此類等等時常讓我對自己很失望,最近也時常懷疑自己真的能夠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那種人。快出國了,還是覺得自己讀書東缺一點西缺一塊,這個不行那個不會。我知道學習別人的東西,本來在這裡條件就差太遠,我們太晚起步,我太晚意識到這個差距。但仍然,就算我一身不足與缺點,還是希望有一天能夠站在同一個舞台上面證明我們可以平起平坐。

2010年7月27日 星期二

effeverscence

上次上法文練對話的時候挑了「社會運動」來談。
本來是因為之前上課的時候Alex有說到巴黎每天都在遊行,想聊聊法國那邊的社會運動。
本來應該是我像記者一樣問問題他回答,倒是變成他一直問問題,我一直講。
講著講著就講到野草莓。很久沒提到這件事情。

回來之後搜尋了一些東西,看到一些超令人驚恐的影片= =
唉,但這種集體狂歡的東西,自己看一看再怎麼覺得當時很多事情做的很蠢,
還是會起雞皮疙瘩。儀式這種東西真的有很特殊的力量。

Alex當時問我這場運動我認為有改變什麼嗎?
我說我相信有,很微小很微小,而且是在中老年族群,我有看到。
而且,那本來是不可能這麼容易改變的。
但老實說,這跟學生們沒有關係,跟「學生」有關。
那是一個unintended consequence

2010年6月23日 星期三

那些在才能上缺乏的…

今天在看影集的時候聽到了一句話「那些在才能上缺乏的,將之加諸紀律」,這句話本來是英文,
應該是「what you lack of talent, you add it on discipline 」。聽到這句話雖然鼓舞我很多,因為我最近也一直感到自己真的沒有自己期望的聰明。但同時也感到矛盾得好笑。明明是在偷閒得時候聽到這句話的。